谢少承 1963年生,江苏宝应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 法家协会主席,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评委,全军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委。1990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刘海粟奖学金”。首届全国 “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书法家。作品获全国第 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综合素质考试总分第一名),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最 高奖项,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优秀作品奖,“鱼水情”全国首届双拥书法展一等奖,全军第五、六届书法展一等 奖,全军廉政文化书法展一等奖,首届“江苏书法奖”。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 美取向。当今世界,信息交流发达,我们的艺术创作与整个 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艺 术倾向,也时刻影响着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的走向。现今人们 的思想是开放的,它不仅向纵深历史看,也横向向周围的国 家、民族看,向姊妹艺术看,这样就形成了时空的交叉点,形成了当代艺术新的审美定位。我们吸收和接纳各种艺术观 念,是一个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书法创作的努力方向,应该 表现厚重历史沉淀与当代艺术理念,我正朝这个方向前行。 

谢少承 节临黄庭坚《香严智闲十九颂》 27cm×71cm 2016年 

释文:会,迷此神机。扬眉当日,对面熙怡。是何境界,同道方知。思思似有 踪,明明不知处。借问示宗宾,徐徐暗回顾。去去无标的,来来只摩来。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咳咳。空门有路平兼广,痛切相招谁肯过

我们必须要对书法的本源梳理清楚才能有所创造。朱熹 有诗“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我们要从传统经典 当中学习掌握它的技法,它是书法的本源,是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技法的支持,才能结合自己的艺术判断,来给 它调整、化解,变成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才有时代感的优秀 书法作品。我也曾受流行书风的深刻影响,自我感觉当时跟 风走,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笔墨功夫不到位,缺失了技 法这个环节来支撑。想想看,我们欣赏某件书法作品,说很 耐看,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多技法的细节增加了审美的含 金量,如果缺失了这一点,光剩个花架子不行。

谢少承 楷书 和王冰石《迷神引·抗疫有寄》 64cm×32cm 2020年

有时代烙印 的书风,一定会加倍注重传统这根链条,否则,它便会与书 法艺术发展史脱离关系。当然流行书风里面有不少水平高的 作品,技法和创新结合得都非常好,但跟风走的大多数人没 有达到这个高度,所以作品就显得比较浮躁。 书法的时代特征是多元的,有可能是激情澎湃的、张扬 的,展现出的是恢宏的、壮阔的场景;也有可能是江南小桥 流水、杏花春雨式的,那种恬静安详的、悠闲自在的传达, 和大多数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可能距离不大。这是两极,中 间还有一个灰调子层面。

谢少承 草书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138cm×70cm 2019年 释文:漠漠轻寒上小 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总的来说,可能会偏向激越豪放的 一面,只是现在我们探索得不够深入,没有更深地切入到表 现主义的骨髓中。因此,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蕴含着很 多不确定性,里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审美倾向,我们都可以 作为时代特征来选择。 关于时代的特征,我们还可以找到历史上的参照系, 黄庭坚写草书的激越程度,虽然比不上张旭怀素,但是结构夸张有过之而无不及。再看黄庭坚同时代的书法家也有 写得很安静的,像林逋,西湖孤山的林处士,应该说他的书 法就是他的人生写照。他喜欢孤独与静守,喜欢远离世俗的 情调。

谢少承 草书 皇甫冉《秋日东郊作》 35cm×35cm 2016年 释文: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 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徘徊

他跟黄庭坚、米芾的艺术表现手法,完全是两码事, 黄、米这两人是夸张的、激情澎湃的,林逋则是非常安静 的、内敛的,而林逋同样成了北宋书法的一个样板,是宋代 书法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尽管不是主流,但也算一个代 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书法走到了一个比较高级的阶 段,而且还在继续往前发展。如果今后不中途停顿,这个时 代应该会出现一些大师级的人物。能够沉淀下来的作品风格 应当是多元的,比如说,宋词中有豪放的,同时又有婉约 的,有“大江东去”,也有“小园香径”。

至于什么样的书 法作品能代表这个时代,我认为,首先是要坚守传统,再图 创新,传统技法要占六成,时代与个人修为的影响占四成。 二者互为作用,互为因果,水到渠成。只要我们胸怀古今, 潜心学习,相信会有不俗的作品出现。即使在一个人的作品 里面,也有风格反常的,代表两极的东西呈现在众人面前, 像苏东坡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慷慨 激昂,也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的 清新婉丽。所以说,我们当今时代的书法风格特征也一定是 对立的,同时不是排他的,有的豪放到极致,有的婉约到极 致。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对不同审美理念的追求。 这个时代,学习书 法的优越条件是前人无法 比拟的。由于印刷业的发 达以及大量考古发现,我 们对书法的资料占有量是 非常庞大的。

谢少承 草书 张为《渔阳将军》 70cm×70cm 2020年 释文:霜髭 拥颔对穷秋,著白貂裘独上楼。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从中我们可 以用大量的古代书迹、刻 石,把整个文字发展历程 串联起来,寻找书法萌芽 到逐步成熟的演变轨迹, 窥见古人书写过程中的那 种心性和审美追求。我们 还可以横向看,比如说, 看当代的书法动向,了解 东西方的绘画、音乐艺 术。包括亚洲的、非洲的 艺术。因为传媒的发达, 还可以随时知道全世界各 种艺术的最新动向,能够 与纵向、横向进行各种比 较、吸纳,筛选出符合自 己性格的、符合这个时代 审美特征的书法艺术风 格。但是也有一种忧虑, 忧虑是什么呢?我们接触 的世界,信息量太大,干 扰了我们的思维,满脑子 被一些无用的信息占有, 我们无法逃避这些信息的 干扰,大脑里灌输了大量 与书法艺术无关的垃圾信 息,使你不可能把心思集 中在所热衷的艺术里,那 么艺术思考的深度必将大 打折扣。 

我写字,经历了碑、 帖、碑帖结合的过程,相 互一直是在不断地渗透 着。因为学碑,能够把线 条撑起来,能写大字。帖 呢,书法的根本的技术因 素都存在其中。就像画画 一样,要到生活中、大自 然中去写生,书法就必须 要以帖为基础,以碑来作 为辅助,写出筋骨,写出 精致的笔法和气韵,这 样才能够良好地发展。 我也走过弯路,20岁前学当代人,那个时候因为没 有更多的书法资料,只能 看到报纸上一些当代名家 的作品,然后就拿来学, 因为没有老师指点,走了 弯路,应该说十几二十岁 前后人的大脑反应能力、 手感,是学技法最好的时 期,但是却走了五六年时 间的冤枉路。 学习传统经典书法 是立身之本。当代的名 家,因为受当代的历史、 见识、错误书法观念的影 响,很多书法家不可能修 炼到像古代书法大家那种 艺术表现力的高度,盲目 学当代书法家的作品,结 果是可想而知了。

古人传 承下来的经典是什么呢? 完全是由历史沉淀下来 的,被历史上更多的有识 之士所承认的,具有艺术 与文化含金量的作品。如 果没有经过沉淀的,我们 不知道它究竟是好与坏, 只有经过历史的淘汰,我 们才能知道他的作品究竟 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学习书法对于我来 说,至少有三方面的快 乐:一方面,当我创作的 时候,摘抄古人的诗文, 这些诗文词清句丽,本身 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 想性,写他们的作品, 就等于与他们有一种心 灵的接触、一种思想的交 流。他们的修为、他们的 思想,从作品里面浸润到 我的思想里,这是一种千 古之间的时空对话。

另一 种快乐,就是当我书写的 时候,心情愉悦,心手双 畅,写字的过程是一种快 乐。第三种快乐,作品完 成以后,如果是一件满意 的作品,能自我陶醉很长 时间,这也带来愉悦的心 境。技法(包括用笔)在书法创作的最初的阶段是非常重要 的,具有先决性质。

在一个书法家成长的过程当中,技法的 分量应该占60%,最初的这个60%是基础,如果一开始就忽 视技法,只重修养,以为修养是万能的、通吃的,可能将来 是要为这个偏颇的选择埋单的。但是单纯地强调技法层面的 60%,也是片面的,在技法锤炼的同时,应该兼修另外40%的 人生修养,这40%的修养作用于我们学习书法的全过程,它 能提高我们的审美鉴别力和思维深度,扩充眼界,提高创作 能力。 追求整齐、好看,众人看了以后,感觉到舒服。但是 随着书法技艺的不断深入,自然地就会认为这都是些“小 儿科”,没有更深刻的内涵,没有揭示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 性。比如说,书法里面有很多的对比关系:粗细、长短、疏密、干湿浓淡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添加进去以后,作品里面 充满了矛盾,便有看头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 矛盾,都是辩证对立的统一。

中国人讲的阴阳,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对比愈强烈,变化就越大。如果夸大了对比关系, 变得不那么中庸了,就会受到大众审美眼光的抵制,只有少 部分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道理来。在书法创作 中,有时候做一些强化矛盾对立的尝试,可能不成熟,也不 一定得到别人的欣赏,但自己感觉这个路子是走得对的,算 是大胆探索,扩展创作空间吧。 从事物的本体来讲,都是充满着矛盾对立的,充满着 阴阳对立之中的平衡,有阴必有阳,有生必有死,有盈必有 亏,推及世界诸象,皆如此。没有矛盾的对立,一切都无生 机,生命也将不复存在。

只有在阴阳平衡当中,它才能显示出均衡的、对立的、矛盾的美。矛盾是世界向前发展的原动 力,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动力与势能,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向前 发展。 书法的审美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比如说像王羲之这样 的,中庸的,像赵孟頫董其昌这样的,比较内敛的作品, 它会给人安静、平和的感受;另一种像张旭、怀素、徐渭的 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激情澎湃,有一种势不可挡要把你的情 绪调动起来。如果说前者是闲适的,后面则是躁动不安的; 一种是和风细雨式的,一种则是翻江倒海式的。

两种审美都 有它的价值,有它的存在理由,都能给人一种审美愉悦,只 是表现方式不同。 雅俗共赏当然好,因为我们从历史上的书迹来看,被认 可的大多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大家都认为赏心悦目,但是他有的草书作品呢,并不那么让大众 顺眼,感觉这个字怎么这样写?背离了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离雅俗共赏已经有一定距离了。

曲高和寡,是一个很高的境 界,这种境界的实现,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基本技法的锤 炼,特别需要有很高的审美鉴别力和艺术创造力,没有对艺 术规律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不可能达到曲高和寡。当下有人 以曲高和寡作幌子,自欺欺人,鱼肉大众,实在让人侧目。 技术与修养全面的,有宏观艺术视角的书法家,他们一 定不会局限于书法,一定具有纵横万方的艺术穿透力。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