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个书家在形成自身个性面目之前,都有取法前人 的学书经历。翁宗庆旧藏的沈曾植篆书册就是比较少见的沈 氏早期篆书作品,保留了比较浓烈的徐三庚气息,对我们研 究沈氏篆书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沈曾植;早期篆书

沈曾植 篆书册页《管子》之一 23cm×26cm 释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 声。故曰:上失其道,下失其事。毋代

评判一位书家成熟与否的标志是其是否能写出融传统、 时代、自我心性三者于一炉的“自家样”书法来,对于书法 理论研究者而言,这种“自家样”则是这位书家的标签,是 其在书法史中的坐标与定位。然而,当我们将某位书家做一 个整体关照与研究时则会发现,“自家样”是其书法生涯的辉煌部分,而其书法的成就源自其“非自家样”的不断积 累,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对于研究某位书家是极为不利的。 

沈曾植 篆书册页《管子》之二 23cm×26cm 释文: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其弊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道不远而 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

但是,这种大量的“非自家样”书法作品在现实中却 往往罕有得见,一则因为书家早期的作品往往未臻完美,被 自己随意处置;二则因为书法家在书风成熟得盛名之后才会 引起藏家的重视,之前的作品往往因各种原因流散遗失。因 此,今天我们见到一位书家“非自家样”作品的机会远远少 于其“自家样”的作品。当然,一旦见到,我们便会留下非 常深刻的印象。翁宗庆先生所藏的沈曾植所书《管子》篆书 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寓居上海的翁宗庆先生(1923年—2016年)是两朝帝师 翁同龢的侄玄孙,生前收藏翁同龢书法蔚为大观,他又喜爱 沈曾植书法,这本篆书册页《管子》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 藏品。

沈曾植 篆书册页《管子》之三 23cm×26cm 释文: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 不得处之者

册页有三开,横26cm,纵23cm,内容为节录《管子·心术上》(注:括号内为沈曾植漏写之字):心之在体, 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失其道,下 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其弊羽翼。毋 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道不远而难 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 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 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落款行楷书:寄 盦仁兄世大人属书,子培弟沈曾植。 

在册页后面有郑逸梅先生题跋一则,记述了此册流传经 过:南海康长素誉沈寐叟书谓:行草高妙奇变,与颜平原、 杨少师争道。然未及其篆籀也。寐叟绝少作篆,得者以瑰宝 视之。此北京王益知先生所贻者,留置有年。我友翁君宗庆 搜罗其先德松禅老人手迹,兼憙寐叟,亦蔚然成束。物聚所好,爰以归之。庚申白露郑逸梅病腕书。 这本册页递藏有序,王益知先生为第二任中央文史馆馆 长章士钊的秘书,中央文史馆馆员,学识渊博,擅书法;郑 逸梅先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海上鉴藏大家。虽然沈曾植在 此册上并没有署书写的年月,但是观察最后的行楷落款就可 以发现,书写端庄停匀,中锋圆笔,显示出很好的帖学书法 功底,与沈曾植中晚期书法用侧锋方笔的写法不同,印证了 王蘧常先生在《沈寐叟年谱》中“初,公精帖学”的记载。 

郑逸梅 题沈曾植篆书册页《管子》 1980年 释文:南海康长素誉沈寐叟书谓:行草高妙奇变,与颜平原、杨少师争 道。然未及其篆籀也。寐叟绝少作篆,得者以瑰宝视之。此北京王益知先生所贻者,留置有年。我友翁君宗庆搜罗其 先德松禅老人手迹,兼憙寐叟,亦蔚然成束。物聚所好,爰以归之。庚申白露郑逸梅病腕书

因此,此册很有可能为沈曾植早期书法真迹。 郑逸梅先生在跋中所谓“寐叟绝少作篆,得者以瑰宝视 之”,诚如斯言。今笔者查阅出版的沈曾植书法资料,其篆 书所获无多,比较典型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海派代表 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沈曾植》中有两幅篆书,两幅篆书风格 不同,其一专仿汉代《三公山碑》,未署年月;另一张则颇有清人篆书气息,同样未署年月,但观其用笔凝重,金石气 息浓厚,应当是晚年手笔。同时,如果将这件作品与翁宗庆 先生藏的这册沈曾植早年篆书册对比,则会发现其中的深刻 

联系:沈曾植早期曾专门学习过篆书,且对他的浙江同乡赵 之谦、徐三庚篆书有过深入的学习(此册篆书有明显的模仿 赵、徐二家的痕迹),而赵、徐二家的影响在沈曾植晚年篆 书中仍有显现。 清代的篆书艺术发展到晚清,出现了迥异于过去的强烈 的时代面貌,赵之谦、徐三庚篆书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类篆 书主要表现为结字中宫收紧,四周开张,用笔较之前代篆书 更为复杂,表现在具体书写上增加了一些转绕与提按动作, 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使得篆书本身的流动感增强。而这种 新风格的产生成熟与当时书家有意识地将今体书的某些因 素渗透进篆书的书写不无关。很明显,沈曾植在这本册页中承袭了这一风格特征。其 中的“得”“处”等字写 得相当到位。当然,如果 我们从书法史的角度看这 一风格的篆书,会发现这 类篆书流媚有余而沉厚不 足,沈曾植是赵之谦、徐 三庚的晚辈,自然也有所 觉悟,在其所著《海日楼 札丛》中就有他关于篆书 的理解:楷之生动,多取 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 隶。隶者,篆之行也。篆 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 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 也。

篆参籀势而质古,隶 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 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 文生,物相兼而数赜。由 此我们可以反观其晚年所 书的篆书作品,显然较之 赵、徐二家有了更多的古 意。 然而,仔细品读这 件册页,会发现有多处地 方出现了随意化的用笔现 象,有些笔画起笔露锋过 甚,而有的地方又出锋过 尖,甚至还有脱字现象的 存在,这能说明什么呢? 据笔者臆断,可能与沈曾 植本身的身份有关。王蘧 常先生在《忆沈寐叟师》 中说“先生生前先以书法 为余事,然刻意经营,竭 尽全力,六十四岁后始意 写字。

至七十三岁去世, 用力极勤,遂卓然成为大 家。”沈曾植是晚清政治 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 晚清重要的学者,他的盛 年主要将精力投入到政治 和学术中去,虽然也将书 法作为努力的对象,但毕 竟是“余事”,这与很多 专业书家(如赵之谦)精 心建构自身的书法大厦有 很大的不同。

可能是出于 应酬或是别的什么原因, 出现了上述提到的一些不足。 1921年沈曾植寓居海上,开始了鬻字的生涯,而其书法真正开始了融会碑帖而自出新意的 历程。今天我们看到的沈曾植作品大多出于这个时期,而沈氏鲜明的书法风格也被业界广为称 道,章士钊评沈曾植书法“奇峭博丽”,曾熙评价沈曾植作品“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 在不稳”“惟下笔处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愈妙”,这些评价指的就是沈氏成熟时 期的书法风格。而赏析这件沈氏早期书法墨迹,我们则可以看到沈氏在学书过程中的一个“雪 泥鸿爪”,或许日后见到更多沈氏的“非自家样”作品会给我们还原一个更为真切的沈氏书法 面目。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